据中纪委官网近日发布的科技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其中涉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等人承担的由农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10月21日《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李宁作为“最年轻院士”涉嫌转移科研经费遭批捕,无疑是这一波丑闻中最吸引人眼球的,瞬间登上各大网站头条。李宁个案背后凸显出当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性弊端,具有典型意义。
为何李宁能拿到动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固然是因为他科研能力超群、是中国克隆技术的领军人物,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项目课题评审环节有“漏洞”可钻,使得他有机会身兼项目申请者和评审者双重身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李宁想不赢都难!而拿到了巨额经费之后,经费管理和使用又处于监管失控状态,最终导致科研腐败案发。
有媒体梳理了常见的科研经费腐败形式,不外乎虚列劳务费用、收集发票冲账、借壳套现等几种模式。李宁采用的就是借壳套现,将科研经费流入自己掌控的数家公司,进而中饱私囊。而李宁的这种手法可以说毫无隐蔽性可言,只要有关部门稍作了解,他的违法“生意经”早就大白于天下,而不会从2006年开始直到今天才露馅。
“李宁们”之所以能够借壳套现,与我国目前不尽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有莫大干系。一桩个案可以依靠司法来纠正,而广大的科研群体却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数以千亿计的研究经费诱惑,防止他们沦为下一个李宁,必须创新经费管理体制机制,让阳光真正晒进科研领域。
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将科研与行政分离,项目主持者负责科研,而项目采购、成果转化等由独立的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把控,建立公正独立的项目评审机构和学术同行评价机制,既防止靠关系拿项目,又防止靠关系过审核,保证科研经费每一笔花得物有所值。
近日,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已经批准,即将发布实施。科研腐败案密集曝光和该方案出台之间,似乎有些巧合,又似乎理所应当。一乱一治,本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研领域没理由成为法外之地,需及早规范、严格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经费管理必须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老套路,严管不意味着降低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严管经费的同时,不妨依法明确科研人员的“体面”薪酬标准,以“高薪养研”,杜绝贪腐滋生,激发科研动力,两全其美。(张伯晋/正义网)
上一篇:教育时评:广告“混进”教材背后有没有腐败
下一篇:惩治巨贪窝案须对症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