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沈阳市信访大厅,最耀眼的是四周墙上挂着的一面面锦旗,像置身红色的海洋。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我最看重的是这几年来群众赠送的761面锦旗: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信访干部与上访群众之间的感人故事。”沈阳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长陈国强深有感触地说。
从2008年4月担任沈阳市信访局长以来,陈国强和他的同事们,化解了1.8万件信访积案;建立了信访部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使沈阳从全省第一上访大户一跃而成全省信访最稳定的城市。
“许多问题其实本就该解决的”
2010年6月的一天,沈阳市专题研究哈大线沈阳段有关问题。即将开工的哈大铁路沈阳段临时改道,有一段离居民楼很近,几乎贴着楼根。按有关规定,居民楼距离铁轨的最短距离是30米,而这次涉及的居民楼,是由两栋相连的楼组成的,以中间门洞为界,一侧在30米以内,另一侧在30米之外。讨论的内容是:把界限内的居民迁走,另一半不动是否可行。
“按规定,应该没问题。”有人提议。
一向温和的陈国强开始“放炮”:两栋楼连在一起,是个整体。火车路过时对居民的影响是一样的。如果只迁走一半,要是我们的父母住在31米的地方,“不违反规定”,我们会同意这个方案?我也要带他们上访!
最终,有关部门敲定:整栋楼全部搬迁!
沈阳有一起涉及数万户居民办不了房产证的信访难题。陈国强协调驻信访大厅14个相关部门联合行动,一边为房主办证,一边追究开发商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最终为6万户居民办理了房产证。
“其实,看到这些锦旗,心里并不好受……这是鼓舞,也是鞭策,许多问题其实本就该解决的。把这些锦旗挂墙上,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不要忘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陈国强说。
“接待有场所、受理有保障、解决有办法”
“信访部门转来转去、责任部门推来推去、上访群众跑来跑去。”这是一段时期一些地方的真实状况,“小矛盾拖大、大矛盾拖炸”,甚至引发社会群体事件。
2008年以前,沈阳群众上访量每年都在近16万人次的高位徘徊,进京访、非正常访一度占全省40%以上。
“不改革现行信访体制,信访只会越来越多。”走马上任信访局长后,陈国强经过调研得出结论。
很快,沈阳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决定建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市、区(县)两级信访大厅。政府各职能部门集中在大厅接访,当场接访解决问题。从制度上解决群众上访无门到处围堵、越级上访的问题,也把原本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力集中起来,由间接调处转向直接调处,形成以党委、政府为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新体制和信访工作新格局,实现了群众诉求“接待有场所、受理有保障、解决有办法”。同时,各区县也建起信访大厅,形成了“1+15”的信访布局,成为集“接待受理、直接调处、协调指导、监督查处”为一体的综合办事机构,由信访案件的“中转站”变成了解决信访问题的“终点站”。
由陈国强带头探索形成的“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三个一”模式,让沈阳实现了从全国信访大市到信访工作先进城市的巨大转变,得到了国家信访局等部门的充分肯定。2009年,“全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沈阳召开,“沈阳经验”由此推向全国。
“采用最新科技手段便民”
怎么能让群众方便地反映诉求,解决他们的问题;怎样让群众有困难时第一时间找到党和政府?这是陈国强担任信访局长以来一直考虑的问题。“要尽量多一些方式,要多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方便居民。”
在建立大厅完善平台基础上,信访局组建了“中共沈阳市委群众投诉受理和权益保障工作部网站”、“沈阳信访微博”、“视频接访系统”、“10639—12345短信系统”,并实现中央、省、市、区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联网;还建立了“12315市民诉求专线”,让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反映问题。
同时,开展“把人派下去、把方法带下去、把问候送下去”活动,配备“12345人民天使督查车”,深入一线到事发地点现场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与《沈阳日报》合办“现场一线督查”栏目,将督查情况予以曝光,加大了对各责任单位的监督力度。
微博信访人“kl7”最近遇到一个烦心事:孩子就读的学校因建楼不让在课间进行球类活动,连体育课都取消了。他平时要上班没空到信访部门反映问题,无意中得知沈阳信访局的“民声微博”,便发了一条微博给陈国强。没想到,马上就得到回复:“您好!我会派信访局同志前去调查。”很快,问题得到了解决,信访局工作人员将了解到的情况通过“民生微博”答复了网友“kl7”。
如今,沈阳全市将信访大厅机制下沉,建立社区(村)、街道(乡镇)、区县(市)与市信访大厅的“直通车”,做到第一时间了解诉求、第一时间受理诉求、第一时间反馈诉求,构筑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为和谐沈阳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姜大明:对人民群众常怀敬畏之心、歉疚之情
下一篇:俞正声:必须“夹着尾巴做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