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15年 累计办案3100多件 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陈燕萍是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区园区法庭副庭长,曾荣获“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等称号。她扎根基层15年,累计办案3100多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这些案子大都是家庭琐事、邻里矛盾或婚嫁纠纷,但在陈燕萍眼中,这些都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正如她所说:“对普通百姓而言,也许一生就打一次官司,所以件件都是大案要案。”
庭审目击
■化解纠纷
法、理、情三者融合
2009年12月26日下午4点。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区园区法庭一层。
硕大的国徽下面,陈燕萍身着一袭黑色的法官袍,端坐在审判席上,右手边放着一个法槌,不怒自威。与前两天薄施粉黛、笑容温婉的形象相比,她显得有些严肃而陌生。
当天要审理的是一起因伤索赔案:21岁的原告丁龙飞经表哥介绍到其务工的厂里,烧电焊的时候不慎右手受伤,送到医院救治花费一万余元,厂方已经支付了8600元,剩下的四千余元一直没有再给,于是丁龙飞将厂方告上了法庭。
双方争论的核心是:原告认为自己与厂方存在事实上的用工关系,厂方应该支付剩余医疗费以及后续可能发生的费用;被告则坚称丁的身份是学徒而非员工,已经支付的医疗费属于人道主义救助,拒绝承认受伤性质是工伤。
法庭调查阶段,针对双方及证人的陈述,陈燕萍时而凝神倾听,时而在一些关键细节处插问:“你们工厂有没有培训电焊工的资质?”“慢,你和原告什么关系?”还不时叮嘱书记员:“你把这句话记下来。”或提醒代理人:“没有新的证据就不要再重复了。”语言简洁干脆,颇有职业风范。
在摸清基本案情之后,陈燕萍宣布休庭调解。她单刀直入问丁及其代理人沈建国:愿意撤诉吗?撤诉的话当天就可以领到剩余医疗款。两人经过商量后决定撤诉。她马上调头让被告代理人马俊明给委托人打电话:能不能马上把钱送过来?马打完电话后甚至大度地表示愿意多负担一些诉讼费,然后一溜小跑出去取钱,沈则开始现场写撤诉申请。
对于双方的态度变化,陈燕萍早有预料:原告这次诉讼的目的就是追讨剩余的那部分医疗费;被告也知道已经发生的费用跑不掉,但不承认有雇佣关系。谁都不肯让步,只有闹上法庭。“早说嘛!还浪费我这么长时间!当打官司好玩呢?”她嗔怒道。
丁龙飞点好钱写下收条,陈燕萍还不忘关切地叮嘱他两句:“虽然对方赔了钱,但你毕竟受伤了,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多注意点。”丁不停地点头,旁听席上的亲属也对这个结果表示满意。前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这起纠纷就被陈燕萍轻松化解了。
在陈燕萍所办的案件中,有70%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超过90%。陈燕萍以女性特有的柔情,淡化了法治刚性的一面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正如她所言:一个完美的案子应该是法、理、情三者的结合。她的确做到了,只因她用心。
典型案例
■家长里短
以情融化爱与恨
陈燕萍曾经接手过这样一个案子:家住东兴镇惠圣村的李洪根和李洪军本是亲兄弟,2004年在一次吵架中,弟媳误打了大伯子李洪根一个耳光。在农村,男人被女人打耳光被视为触霉头的事情,李洪根因此要求弟媳用猪、牛、羊的六眼敬菩萨,同时还要放鞭炮去晦气。弟弟李洪军当然不干,两家的梁子也越结越深。
为了出这口气,李洪根在李洪军出行必经的小路上挖了一个大坑。李洪军多次交涉,村干部出面调解,甚至连警察都惊动了,李洪根还是不让步,并往坑里倒满了粪便。李洪军于是在当年9月,一纸诉状将哥哥告上了法庭。
陈燕萍接案后第二天就到了村里走访,查看现场。她对李洪根说:“兄弟之间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难道一定要对簿公堂吗?都是一家人,你做大哥的大度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再说弟媳也不是存心打的你,我让他们来给你赔礼道歉,这件事就这么算了吧。”
李洪根也觉得陈燕萍说得在理:“其实我也不想闹成这样,他们像你这么好好说话,我也不会坚持的。只要他们用六眼敬菩萨、放鞭炮去晦气,我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陈燕萍明白了:兄弟矛盾激化的根源还是面子和迷信。她又来到李洪军家,开导他道:“洪根是你大哥,俗话说,长兄为父,即使他有不对的地方,做弟弟的也不能拳脚相向,你妻子打哥哥耳光就更不对了,他心中是什么滋味你想过吗?”
李洪军低下了头。陈燕萍趁热打铁:“现在跟我到你大哥家,按我说的做。”于是找来村干部,并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李洪军,一起来到李洪根家。“洪根,我们跟洪军谈过,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对,特意来向你赔礼道歉的。兄弟间的事情没必要闹到法庭上,让人家看笑话。你也不要拘泥于礼数,你的那些要求已经不提倡了。今天村干部和长辈都在,就让洪军给你斟杯茶,向你赔个不是,你看呢?”
村里的老人也在一旁帮腔:“老一套早就不时兴了,关键是看心意。”气已消了大半的李洪根顺势下台阶:“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看大家说的。洪军,我们现在就去把坑填起来。”
在陈燕萍手里,调解过因继子反对准备离婚的老夫老妻、因买卖机器而结怨的生意伙伴、因肇事撞人深陷赔偿泥潭的同乡村民、因争房产而反目成仇的叔侄……化干戈为玉帛,成了她最擅长的处理方式。“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要尽量去调解,关键是把握一个情字。”
在陈燕萍眼里,赡养案件会有亲情、离婚案件会有旧情、邻里纠纷会有乡情、欠债纠纷会有友情、赔偿纠纷会有同情。“只要我们唤起人间真情,一些恩恩怨怨就会烟消云散。即使案件不能调解结案,但有充分的调解工作做铺垫,判决也能够彻底解决纠纷。”
刚上任3个多月的园区法庭庭长王新妹注意到,一般法官接手案件,首先是厘清法律关系、法律适用、争议焦点,考虑如何裁决;而陈燕萍则是积极找当事人谈话,了解双方矛盾的症结,考虑的是如何化解双方矛盾,追求的结果是彻底解决双方纠纷。“这就是现在所强调的‘诉前调解’,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我们的审判压力。”
职业精神
■司法为民
办案常怀悲悯之心
泰州市中院院长张培成对陈燕萍还有一个概括性评价——“三多”,指的是她“讲话多、跑路多、眼泪多”。
这个老典型最早因“法官妈妈”而闻名:2002年,陈燕萍审理了一起抚养案件:7岁的残疾女孩何小敏的爸爸因癌症去世、妈妈离家出走、爷爷奶奶又年迈体弱,无奈之下将妈妈告上了法庭。尽管百般努力,小敏还是被亲生妈妈抛弃了。让陈燕萍更关注的,不是以法律惩罚不负责任的家长,而是如何给这个不幸的孩子弥补缺失的爱。
从那以后,她把这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丑姑娘”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对待:定期给她送去衣服、学习用品和生活费,一起过中秋和春节等。为了给小敏治好脸上的肿瘤,5年间她多方求医问药,最后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资助下,为小敏成功地摘除了面部巨型肿瘤。
新桥司法所工作人员包利群和陈燕萍接触10多年了,至今记得一件小事:几年前陈燕萍接办了一起赡养案件,当时她太心疼80多岁的老人总骑车来法庭,偷偷给他裤兜里塞了200元钱当路费。没想到老人回家发现后一晚上没睡好觉,次日一大早赶到法庭等陈燕萍,并表示“你已经帮我这么多忙了,无论如何不能要这笔钱”。陈燕萍要送他,他也不让。当时包利群也在场,陈燕萍于是给老人买了两瓶水,并让包帮忙把盖打开,说老人不一定拧得动。这个细节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谈到这个事情还觉得内疚,说自己应该做得更细致一点,不仅没帮上老人,反而让他跑了一趟。”
坐在轮椅上的崔得胜向记者们讲述了他第一次见到陈燕萍的情景:妻子提出离婚,诉讼期间他又因为车祸下肢瘫痪,开庭时被抬到法庭,恰巧陈燕萍因公外出。几天后陈燕萍和代她开庭的同事冒雨来到崔家,并不嫌弃他身上因患褥疮而发出的异味,坐在他床上,先是向他道歉由于不了解其身体状况,让他赶了那么远的路到法庭,然后邀请他的家人一起参与现场调解。最终夫妻双方友好分手,家人也答应照顾他。一周后,陈燕萍还买了水果亲自上门给他送来离婚调解书。“她很细心,会开导人,说话像亲人一样。”崔感动地说。
在靖江市法院院长何能看来,陈燕萍的这些举动实质上是对“坚持司法的人民性”、“能动司法”理念的自觉践行。“她内心原始的职业理想正吻合‘司法为民’的理念,所以她自发地把当事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自觉将司法为民的理念化作实际行动落实到所办的每一个案件之中,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案无大小
百姓纠纷关乎民生
“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笑容常挂在脸上,一遇到感动的事、可怜的人又容易动感情”。这是江苏省江豪律师事务所的季冬最初对陈燕萍的印象。刚与她接触时季冬曾怀疑:这样的女法官,判起案来能行吗?
事实证明,陈燕萍不仅有慈悲之心,也有智慧、技巧和勤勉:在办理莫纪云女儿因车祸殒命诉肇事者赔偿一案时,真正的车主推诿扯皮,连代理律师都开始泄气。陈燕萍通过自己的细致调查找出了车主,给了莫纪云一个公正的判决。宣判的时候,莫失声痛哭,陈燕萍也忍不住悄然落泪。
一名长期在外打工拖欠债务的被告终于回家,陈燕萍赶到村口才发现对方正在办喜事。见此情况,她立即关了警灯警笛原路返回。没料到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把欠款都送来了,并说:昨天我看到你们站到村口,却没来抓我,给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识抬举。
在办理一起贷款纠纷案件时,陈燕萍亲自去工地、码头、交警队核查情况,最终让心虚的原告主动撤回了起诉,而遭冤枉的被告卞大贵也因此挽回了差点破裂的家庭。原本扬言若输官司就要杀对方全家的他现在是一家材料公司的副总,“我一辈子都感激她!”卞说。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做大量的调查、取证、核实、调解工作,许多甚至是超出了法官的职责范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此陈燕萍的解释是:不少农民当事人不仅缺少法律知识、证据意识,而且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如果因为程序上的原因让本应享有权利的当事人败诉,他们就会认为法院没有查清事实,不仅不服判决,还会对法律产生不信任。“一个农民一辈子可能就打一次官司,法律一定要给他一个公正,并让他感受到这个公正。”
泰州市政法委书记高纪明的话更直白:陈燕萍很平凡,没有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把这些案件分开来看,也不见得多了不起。一个法官只要用心去做,下工夫去办,都可能办到。但3000多个案件没有一起错案、投诉和上访,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没有哪个人轻易敢夸这个海口。“这就是陈燕萍可贵的地方,她把每个案件都看得很重,每个案件都全身心地投入去办。正因为陈燕萍耐心、细心、认真,才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成长轨迹
■多年憧憬
但愿天下无诉讼
翻阅陈燕萍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个身材瘦小的女法官并不简单:
陈的父亲在部队做军医,2岁多时她随父母去了盐城市麻风病医院。医院环境很差,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一干就是16年。就因为跟当地的孩子一起冲麻风病人喊不礼貌的话,父亲当面给了陈燕萍一个耳光。她当时还很委屈: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喊我却不能?父亲正告她,虽然他们是病人,也应该尊重他们。这在陈燕萍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很深刻的印记。
1979年,15岁的陈燕萍成为江苏省建湖县艺校的学员,学习淮剧中的刀马旦。每天早晨4点起来练功,8个人扔枪给她,下来后浑身没有一块不青的。她最厉害时能原地连续翻50个跟头、踢16根枪。这段吃苦的经历也磨炼了她的韧劲。她曾在一次庭审中夺下当事人暗藏的剪刀,足见其胆量和功底。
做法官则纯属机缘巧合。拿地方剧二等奖的时候陈燕萍才20岁,但她觉得这一行还是青春饭,于是毅然去考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后遵从父母意愿报考了法院,从此走上法官的道路。
出身书香门第的她还学习弹琵琶、素描、书法等,至今留长发、练瑜伽。“一个会过精致生活的人,才会办出精致的案件。”她说,书法、绘画和瑜伽能帮她平息心境,因此无论法庭上场面再闹,她都能冷静地控制住局面。不是用法警法槌,而是用语言,以及来自内心的力量。
“天下无讼”,这是陈燕萍多年来的美好愿望,也是她对司法精神的理解层次;
“把案子交到陈法官手上,我们放心”。这是园区老百姓常说的话,也是对陈燕萍的最高肯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名句,也是对陈燕萍那份侠骨柔肠的最佳诠释。
人物对话
陈燕萍:
我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
记者:对你的职业生涯影响比较大的是谁?
答:我最初学的图书管理专业,法律知识是边工作边学习。印象最深的是我刚进法院时跟庭长做庭审记录,一下子记了26张纸,自己觉得很不容易,没想到庭长把卷宗一扔,说:写的什么东西!也没给我讲,让我自己去悟。我就把老书记员的案卷拿出来揣摩,学习他们概括总结重点的本领。还有一次是我把自认为满意的判决书交给老院长看,院长也不客气地批评了我:审判中没有注意到细节,写不出法律精髓,说理就苍白,要写出让别人一看就信服的判决。我能理解他说的话,这是对法律的尊重。
记者:你刚到靖江就遇到方言问题,怎么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的?
答:我不是靖江人,语言关过不了的话就无法工作。于是我就去看人讲经,学习他们最本土的话,逐渐就能听懂了。除了方言,还有如何把法言法语变成老百姓能懂的语言的问题。他们能够明白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道理,但对什么是标的、标的额却分不清楚。这就需要把这些术语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我讲话频率比较快,当事人不一定听得清楚,我就一句一句地讲,变换角度讲。
记者:为什么你的案子调解率这么高?而且没有错案和上诉的?
答:不是我刻意追求调解率,是因为当初我们的审理和执行不分开,谁审的谁执行。后来发现假如审理的时候理没说透,判得倒是很快,执行起来却很困难。于是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定要在审理过程中抓住矛盾,解开心结,这样更省心,否则我还得去扫尾。
很多当事人上诉是因为不知道错在哪里,所以不服。有的法官说不服你去上诉啊,我从来不讲这个话。人都是为一口气活的,他可能本来不想上诉,这么一激就上诉了。我会告诉他:上诉是法律赋予你的权利,如果你愿意,我再讲几句给你听。从法理上让他明白为什么败诉、哪个证据不到位或没有保存导致败诉。如果有新的证据建议上诉,现有证据首先考虑能否赢?我还会告诉他这个案件的诉讼成本,让他全面衡量上诉的价值是什么、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我把它称之为“温馨提示法”。这样就消解了对立情绪,避免了过激行为的发生。
记者:有人给你送过红包吗?
答:最近几年没人送了,因为他们知道案件到我手上送钱也没有意义。我每天面对的不是有钱人,那些老百姓一对法律不了解二对法官不信任,如果了解他会送吗?老百姓很可怜,他一天做小工挣点钱,你收了不怕遭雷劈啊?即使一些当事人真的出于感激,我也不认为理所应当。
说句实话,尽管我没多少钱,但我很傲气。我曾经收过别人送的粽子,那是一个离婚案件当事人在我的调解下和爱人和好了,端午节特意送来的。这样的礼物我是不会退的,拒绝人家会感觉在作秀,连基本的人情都不会。当然粽子也不是一个人吃的,还分给其他同事。
记者: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法官?一个成功的法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答:我只能说我在努力做一个成功的法官。我时常觉得我有能力的恐慌——转型期的矛盾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很快,新关系牵涉面很广。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法官首先要具备专业素养。说实在的,有时候面对当事人我不是那么自信,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每次人大代表开会,我就去跟专家多聊,能学到很多知识。其次我觉得天性善良可能也是一部分。我也是母亲,像莫纪云那个案子如果我不去查,就感觉对不起当事人,也对不起我的职业和良心。
记者:如何与当事人相处?
答:当事人到法院来都带着冤屈,让他们适度地释放,法官应该有这种耐心和雅量。当然如果三番五次地闹,我也会敲法槌。有一个当事人曾冲我泼水,我不是圣人,当然很气愤。有时候我也想,为什么我要受这样的委屈?为什么不动用公权力,让你出来喊我奶奶?但我不能这么做,做了他不仅没有体会到法律的公平,却多了一份对社会的仇视。不要把当事人看得太坏,对一般老百姓我是不会用公权力的。
记者:你有多重身份,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
答:首先我是一个法官,在这20年的法律工作中,用心去做到公正;作为一个女性,为人妻、女、母亲包括儿媳,我需要担负家庭责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来信来访特别多,我会跟相关单位联系,尽量帮他们处理。无论是什么角色,我觉得我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人不善良,仅在做法官这一块,就做不到公正。 最美女警蒋敏:我就是一个小警察 010110.org 2009-5-8 10:48:56 新浪嘉宾访谈
[手记]2009年5月6日,从成都赶往彭州市。知道蒋敏目前在彭州光明路派出所工作,去年地震不久,蒋敏在新浪网访谈间默哀的画面一直定格在脑海里,还有她的疲惫。路上便和她联系,想要看看此刻的蒋敏。电话打通后,得知她正在前往龙门山东林寺板房区的路上,要参加一个爱心行动,下午还要去一个小区参加活动,行程很紧张。而我们此时正赶往彭州市龙门山小学,决定在那里见一面。
由于通往龙门山的道路还在修,加之山里下雨,车开得很慢。当我们到达小鱼洞大桥时,由于道路原因再次塞车,于是下车步行。巧合的是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辆警车迎面开过来,同行的司机提醒我可能是蒋敏他们一行。与蒋敏打电话,果然是他们。于是掉头去追他们。道路堵塞的好处显现,我居然赶上了蒋敏他们的车。
第一次见到蒋敏本人,很恬静,因为车已经满了,她就让我和她挤一下,和她离得那么近。此时的蒋敏,身穿蓝色警服,人依然很瘦,但精神状态感觉还不错。此次龙门山之行,是根据蒋敏自己的意愿开展的灾区爱心行动。蒋敏4月份看望灾民时看到板房区条件有限,想到夏天可能会受到蚊虫干扰,于是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微薄工资(1252元)为灾区购买了电灭蚊器送达东林寺板房区。一路上蒋敏大多时间是一个人默默地看着车窗外,表情恬淡……
在彭州市公安局,蒋敏再次接受新浪网访谈。对蒋敏来说去年终身难忘,而面对那么多荣誉时,她常常觉得因为做得不够而愧对,但荣誉也给她带来动力,时刻提醒自己尽力去弥补做的不够的地方。
“我就是一个小警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最好”
“我觉得自己愧对这些荣誉,在去年地震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同事和其他人,他们做的比我好。真的,我说我拿到这个奖项觉得很愧对它”
“能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能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
访谈实录:
主持人:今天这个活动举行的初衷是什么?是不是最近一直都在参加一些爱心活动吗?
蒋敏:不是最近吧,而是长期的关注,从地震发生到目前,对灾区的关爱一直在持续。今天过去主要是给他们打打气,让他们鼓起更多的勇气。
作为警察,与民众交心最重要
主持人:这里去过几次了?跟他们那里的人是不是很熟了?
蒋敏:很多次了,见到他们能够知道就是那里的人,但是有些人名字可能叫不出来了。
主持人:您刚才说这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从去年512之后您一直都在做一些爱心公益活动吗?
蒋敏:从去年开始,社会各界有很多人都在关心他们。就我们公安这一块,在开展保平安活动,需要经常去看一下他们。因为他们住在板房区,需要下去宣传一些防盗、防火措施,另外我们公安部在开展大走访活动,经常跟他们在一起,跟他们唠嗑,你办事情感觉就会不一样。对老百姓来说,交心是最重要的,警察不一定高高在上、很威严,对老百姓来说只要不犯法怕你干吗。作为警察,平易近人一些,跟他们能够交心、成为朋友,开展工作就会轻松得多。
主持人:大家也很关心你现在的身体情况,看起来感觉你状态还不错。
蒋敏:(笑)你们看到的就是最真实的样子。好多了。
主持人:听说你打算再要一个孩子?
蒋敏:会的,会要的。
我就是一个小警察
主持人:在512之后,由于你的事迹被很多人关注,被人关注后有没有一些压力?
蒋敏:对我这样一个平常人来说,去年对于我来说,真的是终身难忘的,应该说经历了很多、感受了很多、自己也成长了很多。对自己的一些人生来说,过去有时候对一些事情心胸可能会狭隘、会计较一些东西,但经历过地震以后,觉得没必要太多地在乎别人的看法、计较很多东西,得与失会看得很淡,心胸变得更宽广。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就是一个小警察,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最好。
时常觉得自己愧对得到的荣誉
主持人:对您来说,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会把压力看得淡一些。
蒋敏:压力,看个人吧。对我自己来说,压力肯定是有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主持人:哪方面的压力?
蒋敏:应该说去年得到的荣誉以前从未有过这么多,我觉得自己愧对这些荣誉,在去年地震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同事和其他人,他们做的比我好。真的,我说我拿到这个奖项觉得很愧对它……(停顿)
之后我们领导就开导我说“好好工作来回报它,不要把它当作压力,作为一个工作的动力,想想以后怎样好好工作来弥补你觉得你愧对的这一块”,我就说“我明白了”。
主持人:所以这一年你就是这么做下来的。
蒋敏:尽力吧,我经常告诉自己尽力。我也知道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有时候回到家里或者感到好累好累的时候,看到那些荣誉,有时候那些荣誉是一种动力,看到这些奖状的时候觉得不行,还是要好好工作。
主持人:这一年心灵上有没有觉得孤单?
蒋敏:人应该说都会有孤单的时候,最大的孤单就是心灵上的孤单。应该说我老公很好,对我很关心;此外还有我们局的领导他们会请一些心理医生,希望我能尽早地走出来。我能够体会到他们那种关爱,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只有两个字“谢谢”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
[旁边一家媒体的记者问到了她和女儿,蒋敏没有哭泣,没有眼泪,淡淡地追忆她和女儿的感情,当时有一种错觉,她的女儿还活着。这么多天接触到的人中唯一一位提到过去没有眼泪的人,蒋敏更多地是在追忆她们在一起的幸福和血肉相联的情感。]
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主持人: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蒋敏:对我和我的爱人来说,就是好好过日子吧,大家都好好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我们这个社会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还是很多的。在去年,与很多素昧平生的人给我写了很多信,鼓励我,看到他们的信,每一份都是真情的流露,对于社会的关注,我们应该努力去回报。我们能力有限,但尽力吧,能帮助别人就帮助别人,能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
上一篇:同事和家人眼中的喻中升:像水一样清澈
下一篇:张章宝:权力是人民给的,决不能谋取私利 传世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