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您好!欢迎登录中报网!
今天是
党建研究    
观点研究2
实践探索
他山之石
 本期排行
·最高法发布涉产品质量典型案例 涉及化
·杭州警方通报“网红遭人持刀抢劫”:嫌
·青海省司法厅原副厅长张高社接受纪律审
·青海省委政法委原副书记张谦接受纪律审
·安徽省铜陵市政协原副主席徐强接受纪律
·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组织部纪检监察
·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

  党建研究
首页 ->  党建研究   
记辽中县信访局长潘作良
编辑时间:2013/1/10


  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大面积脑出血……2008年5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年仅43岁的辽宁省辽中县原信访局局长潘作良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令所有了解熟悉潘作良的人震惊。他接待过的上访群众难以相信,那个无数次亲人般接待他们的高高大大的身影真的去了;朝夕相处的同事难以想象,办公楼里那盏长夜不熄的灯从此不再亮起,他的家人更难以接受,那个每天清晨早早离家的人将永远不再回来……他们都说,潘作良是被累死的。

对待工作,他永远在"跑着"干

    对待个人的事,他总是"等忙过了这一阵儿再说"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也不会半夜打电话,影响潘局长的休息,他是为了工作而累死的呀!”潘作良去世后,老知青王秀俊十分后悔。

    这是一组让人难以相信却又无比确凿的数字。从潘作良2006年9月11日就任信访局长到今年5月10日去世,总共一年零8个月。在这607天里,潘作良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周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就潘作良这样的工作状态和工作量,就是铁人,也会挺不住的。同事们都说,潘作良永远是在"跑着"工作的。

    信访局接待科科长于守福提起潘作良局长生前的最后时光不禁泪流满面。这是怎样的24小时啊!

    5月8日傍晚6点半,潘作良召集会议研究全县近期的信访工作;晚上11点半,他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两点多;5月9日凌晨5点多,他赶到建设中的新信访大厅详细检查施工进展;7点半,他匆忙吃口饭回办公室准备信访调度会汇报材料;9点,他参加县信访工作调度会,做了一个多小时汇报发言,对全县51个重点案件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息访意见;下午1点,他接待了2名上访群众,足足谈了三个小时;下午4点15分他又来到接访科和同事一起研究信访案件……商谈中,同事们发现潘作良脸色灰白表情痛苦,手啪啪地直拍脑袋,劝他休息他却说“没事,老毛病,过一会儿就好了。”到了大约5点半,潘作良说头疼得厉害像要炸开,同事们慌忙把他送往医院……

    这就是潘作良生命的最后一天!但是在他担任信访局长的607天里,他却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一天!

    在同事们眼里,潘作良就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殚精竭虑不知疲倦,而对待个人或家里的事,他永远在“等有时间”,“等忙过这一阵儿再说”。

    潘作良患面部痉挛已有三年多,家人多次劝他到医院治疗,他总是说:“等有时间吧!”直到发展到双眼睁不开、看不清文件的程度,他才在一次出差之后住进医院做了开颅手术。  

    潘作良家住了20多年的老房子,从来没有粉刷过。妻子女儿不知向他提了多少回,潘作良总说等有时间再说吧!这一推就是十多年。去年总算有点时间,刚要开工潘作良的电话又响了……还是妻子和女儿找人把墙简单刷了一遍。今年“五一”家里本打算把破碎的地面修整一下,可到最后潘作良还是说太忙了,等奥运会以后再说!这一拖,他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是辽中人民的"孝子",却不是父母的 "好儿子"

    潘作良无比重视自己从事的信访工作,因为“一头是党的重托,一头是群众的期盼。”他常对下属说“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群众就是我们的父母,不把群众的事情办好,就是不孝之子。” 

    为潘作良送葬的队伍中,泣不成声的老知青们不会忘记,为了解决老知青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他们安度晚年提供一份生活保障,潘作良付出了多少心血!

    刘玉兰永远忘不了去年10月12日她们几个老知青到潘作良办公室时的情形,当时犯了腰脱病的潘作良正在床上打“磨磨”,表情痛苦满脸是汗……病成这样还在接访,老知青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潘局长,你得好好休息,不能只顾着工作呀!”潘作良听了却说:“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这么大年纪了,又这样相信我,让我回家趴在床上去养病,我做不到啊!”

    潘作良常说:“老百姓活得不容易,没有难事他们是不会上门诉求的。”
四方台镇太平庄村62岁的老人白桂荣不会忘记,是潘作良帮助让她多灾多难的家庭种上了地,办了低保盖上了瓦房……听到潘作良去世的消息,老人天蒙蒙亮就起身上路了,一辈子没打过车的她步行3个小时到镇上,又连打两次出租车才赶到殡仪馆,就为了再多看一眼潘作良。在殡仪馆里,她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拉住潘作良冰凉的手失声痛哭,她哭逢年过节再也听不到潘作良那"白大娘,吃上肉了吗?"的亲切问候;她哭自己有心里话儿再也不能跟潘局长说了!

    “潘局长,你真是我的大恩人哪!我家穷,没有什么送给你,我就给你磕个头吧!”这是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上访户在潘作良为其解决生活困难之后的心声。

    71岁的县粮食系统伤残职工马仁权多年来一直为解决伤残金而上访,是潘作良帮其解决了问题,还与县民政局协调,为老人送上了代步车。感动不已的马仁权逢人就夸:“潘局长比我亲兄弟想得还周到!”

    在上访群众的眼里,潘作良是“恩人”是“亲兄弟”,可在父母的面前,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潘作良的母亲活着的时候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到北京看看。潘作良也一直想在休假时带母亲去趟北京,可他实在太忙了,直到母亲去世潘作良也没有兑现他的诺言!给母亲送葬那天,潘作良哭着说:“妈妈您放心吧,我没有带您去成北京,我一定要照顾好爸爸,带他老人家去北京看看……”

    今年年初,潘作良答应父亲奥运会结束后一定带老人去北京看看。这个承诺再也无法兑现。

    自己却是"方便面局长""小笼屉包局长""澡堂局长"

    潘作良的女儿潘鹤常听爸爸说:“什么是共产党的干部?简单地说,就是要真心实意地给百姓办事。至于个人的事儿,差不多就行了。”

    可是,潘作良眼里的“差不多”,却是“差得多”。

    据同事介绍,因接待上访群众和在单位加班,潘作良经常错过饭时,泡一碗方便面充饥对他是常事;每个月潘作良差不多要消耗两箱方便面,群众戏称他为"方便面局长"。到北京出差时潘作良经常住48元一晚的澡堂子,就因为那里既能洗澡又能管饭,由此他又多了一个“澡堂局长”的称号。

    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节俭的局长,对上访群众却经常慷慨解囊。

    上访群众齐静回忆,“我每次去,他肯定问我,你吃饭没?我要说没吃,他二话不说,拉着我就上食堂、去饭馆,临走还给我拿路费……”可齐静却不知道,潘作良自己在外时,从来不舍得下大馆子,他最常吃的,就是五六元一屉的小笼包。

    吃住如此,穿着也一样。个头近1米8的潘作良一表人才,可在整理潘作良的遗物时,亲友们伤心地发现,他竟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同样“寒酸”的,还有潘作良的家。一套60多平米的老房子住了20年,家具都是当年潘作良结婚时买的,洗衣机是老款的双缸威力牌,客厅沙发还是多年前的人造革沙发,厕所还是蹲便式的,所有房间的灯都是管式日光灯,墙角立着一台已经很少见的老式风扇,门框的漆都掉得斑痕点点……

    这就是一个信访局长的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寒酸”的局长,却时常资助那些家境困难的上访者生活费、路费,义务帮扶多个特困家庭和贫困学生。逢年过节,他都会亲自去看望那些老上访户、老伤残军人和贫困老人。据粗略统计,仅给上访群众购买的简单生活用品,他就至少花了5000多元。

    面对亲友的“照顾”要求,他却说“我没有这个能力”

    在辽中,潘作良是名人,以"能耐"出名--能力强,耐心好。"他就像阳光,以无形的力量让人折服。"旁观者与上访群众都这样说。

    在被称为“机关第一难”的信访岗位,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都是一拨接一拨的哭声骂声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烦事难事。应对这样一种局面,仅靠一张笑脸、两袖清风,远远不够。

    "要有为民服务的真心;换位思考的同情心;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解决难题的决心;长期作战的恒心。"潘作良时常这样向同事讲。

    潘作良长在农村,了解底层的情况与疾苦。20多年的农村工作,使他熟悉政策,群众观念强;勤学理论,结合实际,使他掌握了深厚的法律知识及运用能力,县法院的许多同志亲切地称他为"编外法官"。在化解矛盾方面,他的积累无人能比,贴近群众的亲和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处置问题的能力构成了潘作良让人折服的要素。

    潘作良常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干部做工作不能怕矛盾、怕困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潘局长敢于面对矛盾,勇于化解矛盾,善于处理信访难题。”信访局接访科科长于守福这样评价潘作良。于守福清楚地记得,今年4月的一天,刘二堡镇100多名貂貉养殖户因对养殖小区补助款数额有异议围堵镇政府。刚刚出差回来的潘作良穿过黑压压的人群,大喊一声“我是信访局长,有什么事大家跟我说!”。面对一片哭诉与骂声,他耐心地倾听着,认真地记录着,然后动情地对群众说:“乡亲们,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是农家院长大的,将心比心,很理解你们的难处!但是,咱不能一着急就蛮干哪!上访得依法、逐级、有序。” ……一起情势严峻的群访事件,就这样被他用真情和智慧化解了。

    607天,潘作良像一个艺术家,在信访的大舞台上,用自己的激情、才华与智慧,完成了一部又一部感人肺腑的剧作。

    但面对亲友给予“照顾”的要求,他却直言“我没有这个能力。”

    多年来潘作良的妻子贾丽娟一直是县燃气公司的收费员,住户的一句“局长夫人来收费了”常让贾丽娟挂不住脸。对此,潘作良说:“局长夫人收费有什么不正常的?”夫人如此,亲属朋友更不例外。

    这是潘作良直系亲戚构成情况的一份清单: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均是农民,没有正式职业,大哥两个孩子,一个给人送氧气瓶,一个在商场当售货员;二哥一个孩子已大学毕业还没有工作。

    对此,潘作良的亲属也不是没有怨言,但看到成千上万的百姓自发伫立辽中长街为潘作良送别,看到那一张张悲痛不已的脸,他们对这位"寡义"的亲人有了深深的理解……

    “四十三年尘与土,一心为民永造福”。潘作良追悼会上的一幅挽联,以寥寥数字概括了潘作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也一语道出辽中人民对潘作良深切爱戴的奥秘所在。

 
 在线留言  点击查看

 

上一篇: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 传世私服
下一篇:反贪局长陈海宏昏倒在办公桌前……

版权所有:中国渎职调查报 -联系电话:00852-65557188 -联系邮箱:22933944@qq.com